中醫(yī)在癌癥治療中,經常提到“正氣虧虛”這個問題,在中醫(yī)治療腫瘤時,也會經常強調“扶正”這個概念。但是正氣從哪里來呢?用中醫(yī)的說法,人之正氣稟于先天之腎氣,而充養(yǎng)于后天脾胃之氣。因此,調養(yǎng)脾胃對于腫瘤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癌癥的綜合治療中,調補脾胃、保護胃氣是各種治療的前提和基礎,它適用于中醫(yī)治療癌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癌癥的形成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但病機總不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虛則成癌”等。并且由于癌細胞分化差、生長快、浸潤破壞臟腑器官,并且可以發(fā)生轉移,導致患者機體代謝紊亂而出現(xiàn)食納減少、乏力、出血、感染、發(fā)熱等癥狀,最終使患者形成惡病質而致死。中醫(yī)認為這是由于脾胃衰憊,氣血津液枯竭,正氣大衰而致。所以,中醫(yī)在癌癥的根本治則上是從脾胃論治,增強機體抵抗癌毒的能力。
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生命活動所需的一切能量都有賴于脾胃的提供,如果脾胃功能運行失常,則氣血、精微的生成、輸布就會出現(xiàn)障礙,從而導致五臟六腑、四肢經絡失去濡養(yǎng)、正氣衰憊而致多種疾病的發(fā)生,故中醫(yī)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虛損,元氣無所充養(yǎng)”“脾胃為養(yǎng)生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等。
中醫(y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納谷則昌,失谷則亡。中晚期癌癥患者,大多數(shù)患者由于攝入不足.身體進入負平衡狀態(tài),另外癌細胞不斷消耗人體正氣,出現(xiàn)消瘦、乏力、食欲缺乏、神疲等以脾胃虛弱為主的癥狀。患者有十分胃氣。就有十分生機,一分胃氣,就只有一分生機,胃氣就是胃口、食欲,也就是消化力,此時患者的胃氣若得到改善。將會為后續(xù)的治療贏得時間和機會。從脾胃論治,可以明顯改善患者乏力等的臨床癥狀、維持或增加患者體重等,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調理脾胃后,患者體重增長,多數(shù)時候是一種好的跡象。因為體重下降,對于癌癥患者來說,影響是很大的。為什么這么說呢?癌癥是一種消耗性很大的疾病,癌細胞以無氧酵解的方式代謝,同樣大小的組織,腫瘤組織消耗的營養(yǎng)物質是正常組織的數(shù)十倍,加上腫瘤本身以及治療對病人營養(yǎng)攝入的影響,“供不足”而“耗太大”就會導致體重下降、消瘦。這對于患者身體來說,就是雪上加霜了。所以體重增長經常被中醫(yī)看做癌癥病情是否好轉的指標之一。
那么,中醫(yī)藥是如何調理脾胃的呢?舉一個例子。患者,女,患者無明顯誘因大便帶血,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行腸鏡顯示:直腸癌,形態(tài)符合腺癌。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顯示:(直腸)扁平隆起型中分化腺癌,侵達黏膜下層,未及肌層。術后未進行其他特殊治療。診時癥見:飲食稍不慎則易腹瀉,水樣便,每日10余行.伴肛門下墜感明顯,骶骨區(qū)疼痛,食納量少,眠淺易醒,醒后再難入睡,小便可,舌淡紅,苔薄白,脈沉而無力。首診緊抓腹瀉、肛門下墜感明顯,以中氣不足論治,用藥:生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枳殼、百合、龍葵、天龍、浙貝母、冬凌草等,用藥一段時間后,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現(xiàn)已下降至每日2至3次,便質較前成形,肛門下墜感明顯減輕,自覺精神好轉,睡眠較前亦有明顯好轉,后治法立足脾胃,靈活加減,患者精神好轉、癥狀逐一緩解,定期復查病情穩(wěn)定。
“人以胃氣為本.胃氣一敗,百藥難施。”在臨床中往往可見到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經放化療后,或癌細胞復發(fā)、轉移后,胃氣衰敗,不能受納和消化生活質量下降,并影響進一步治療。治療中必須立足脾胃,從脾胃論治,在顧護胃氣、增加食欲的情況下,發(fā)揮脾胃的正常功能,才能增加機體抗邪能力,使病情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