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正氣旺盛、氣血充盈,人體的臟腑功能正常,身體處于平衡狀態,就不容易患癌癥;即使是患了癌癥,如果能進行積極調治,使身體恢復平衡,就不容易出現復發或者轉移。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身體如果正氣虛弱,疾病就會惡化,導致腫瘤的復發或者轉移。所以說身體正氣的虛弱或不足,是造成癌癥復發與轉移的關鍵。在癌癥的治療中,扶正祛邪經常被提起,那么究竟是如何扶正祛邪的呢?
我們要知道,癌癥是發生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一類惡性疾病。其多由于正氣內虛,感受邪毒,情志拂郁,飲食損傷,宿有舊疾等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產生氣滯、血瘀、痰凝、濕濁、熱毒等病理變化,蘊結于臟腑組織,相互搏結,日久積漸而成的一類惡性疾病。
癌癥的病理屬性總屬于本虛標實。多是因虛得病,因虛致實,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初期邪盛而正虛不顯,故以氣滯、血瘀、痰凝、濕濁、熱毒等實證為主。中晚期由于癌耗傷人體氣血津液,故多出現氣血虧虛。陰陽兩虛等病機轉變,由于邪愈盛正愈虛,本虛標實,病變錯綜復雜,病勢日漸慎重。
扶正祛邪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常按病情的分期論治,初期邪盛正虛不明顯。當先攻之;中期宜攻補兼施;晚期正氣大傷,不耐攻伐,當以補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氣。扶正之法主要根據正虛側重的不同,并結合主要病變臟腑而分別采取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治法;祛邪主要針對病變采取理氣、除濕、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法,并應適當配伍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藥。
現在的很多癌癥患者是由于體質虛難以經受手術帶來的創傷,或不能忍受放、化療的毒副反應如口腔潰瘍、胃腸反應、疼痛等,希望用中醫治療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減輕和控制患者在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改善虛弱的體質從而為順利開展手術或者放、化療創造了條件。對此,需要根據病情的需要,不僅僅需要扶助患者的正氣,培本固原,還需要針對性采取相應的對癥治療方法如益胃養陰生津、調理脾胃、驅瘀止痛等。一些中晚期癌癥患者,由于體質虛弱,不適宜手術,失去手術時機,又無法經受放化療的毒副反應,則可以完全用中醫藥為主治療,應用“帶瘤生存”的理論,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期。
那么,中醫是如何扶正祛邪的,通過一個病例分享一下?;颊撸?,診斷為乳腺癌,行右乳腺切除術,術后做化療一年多,病情基本穩定后,口服化療藥1年多。后感到左側乳腺又出現脹疼硬塊。患者右乳全切,左乳脹疼腫塊,左腋下淋巴結腫大,面色暗青無華,情緒激動,惡心不欲食,自述每次化療食欲明顯減少,惡心加重,不思飲食,已一年多,大便時干時稀,乏力頭暈,善嘆息,腰疼,時出汗,口苦,舌質紫暗淡,苔厚膩隱黃,邊有深齒齦,脈沉弱細無力。
辨證:患者時逢更年期,常有肝郁氣滯,加之右乳全切,情志不舒,又服化療藥后,肝氣犯胃,胃腸反應明顯,故常呃逆暖氣,惡心不欲食;日久肝郁化火,脾虛生痰,痰火阻滯經絡見左乳腺脹疼腫塊;兼痰瘀內停日久傷正氣,氣滯日久,氣虛無力推動臟腑活動,則氣痰瘀聚集停蓄,故成正虛邪盛,癌毒余灰復然,癥見左乳腺脹疼瘀塊明顯;氣虛則乏力頭暈,中氣虛則食少不運,大便失常;舌淡暗紫,脈沉弱細無力為病在肝胃,而且虛實夾雜。應急則治標,先以化痰祛瘀通絡,再圖治本扶正。治法:通絡化痰祛瘀、益氣和胃通腑。用藥:西洋參、決明子、郁金、木香、香附、當歸、川芎、荷葉等,用藥一段時間后,左乳腺脹疼大減,腫塊變軟,苔膩減輕,食欲增加。肝經瘀阻開始通暢,癌毒有所排出,痰濕淤血有所消退,改用扶正為主,兼祛余邪之法,繼續辨證加減后,左乳腺脹痛基本消除,食欲增加,乏力不明顯,精神舒暢,每日早鍛煉,能做一般家務。停用中藥一段時間,病情穩定。
扶正要以胃氣為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養脾胃,是癌癥治療過程的一條主線。對于扶助正氣。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期均有較好的效果。中醫扶正祛邪,以胃氣為本的思想在癌癥的治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在癌癥的治療過程都需要有整體思維,綜合患者的全身狀況、體征等因素,來選取適當的治療手段,時刻考慮保護患者的正氣,正氣,正確處理好扶正與祛邪的關系,幫助癌癥患者獲得一個較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