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歲高先生,是一個公司白領,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退休,妻子賢惠美麗,可愛的女兒剛剛4歲,伶俐可愛。
然而在不久前的6月7日,高先生被確診:結腸中分化粘液腺癌、腹膜轉移。
所以,非常有必要寫出來,這對很多害怕做結腸鏡的人來說,很有警示意義。
詳細查了病歷資料,也參考了高先生自己的反思日記,把他的經歷寫出來,看他是如何耽誤病情的。
明明有家族史,
卻沒有引起重視!
幾乎所有的腫瘤都存在家族聚集性,什么是家族聚集性呢?就是一個有血緣關系的家族中,直系親屬患有某種腫瘤,那么其他成員患這種病的幾率就大幅度上升,這大致因為兩個因素:一是遺傳和基因,二是相似的生活習慣和環境。
因此,只要血親中有人診斷為消化道腫瘤,那么其他成員就是高危人群。需要比常人早一點做相關檢查,比如消化科腫瘤,就要提前做胃腸鏡等檢查。
高先生的父親,2014年偶然發現腸道息肉(性質不詳),并當即予以切除,此后一直沒有復查;
時隔6年后的2020年6月10日,高先生的父親,因為兒子查出腸癌,也做了腸鏡,也發現早期腸癌,目前已經在腸鏡下順利切除,出院了。
其惟一的姑姑在45歲時候確診直腸癌,并在確診后一年去世。
所以,家族性原因,一定要重視!
忽視了早期癥狀,
更沒關注身體變化!
一般來說,消化道腫瘤并沒有癥狀,或者說癥狀不典型,不光是患者本人,就連醫生也往往不會在意。
高先生從三年前(29歲)就大便次數多,一般都是第一次成形,后面幾次不成形。
他一直以為是消化能力的問題,他父親也是這樣,因此一直不在意。
從那時開始,大便次數有增加,從一天兩三次會增加一兩次,而且會里急后重,就是想拉,但是只能拉出一點,或者干脆啥也沒有。
到去年11月份,開始出現間斷性便血,以為是痔瘡,吃點藥,果然此后沒有血了。
今年5月份又出現了,還有肚子痛,也不是很痛,隱隱作痛,喝點熱水也能緩解;
還有,因為他長期坐寫字間,吃公司盒飯或者外賣,幾乎沒有什么鍛煉,體型比較虛胖,肚子也挺大,就開始健身鍛煉和節食,從疫情結束的4月底到5月底,體重下降了20多斤;
并沒有在意,以為是減肥鍛煉的成果。
直到六月份出現持續腹痛、無力、膿血便,不得已再來醫院。
實際上高先生的一些列小毛病到大毛病,正是腸癌逐漸發展的表現:
①前期息肉及其癌前階段,癌早期階段,基本沒有癥狀;
②逐漸加重后,才會出現里急后重、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等;
③出現間斷性便血,說明瘤體已經比較大了;
④體重減輕、無力,是因為腫瘤消耗了很多營養,此時往往都不再是早期。
曾3次拒絕腸鏡檢查,
盲目相信體檢結果!
第一次,2018年11月,出現了下墜感、解不出大便,醫生建議做腸鏡,因為怕疼,拒絕了;
第二次,2019年12月,大便出血,仍然拒絕;
第三次,2020年4月就診,因為疫情問題,檢查腸鏡未果。
在出現便血之后,他剛剛接受了公司安排的年度體檢,其中有一項叫做“癌篩五項”,就是腫瘤標志物檢查,所有指標都正常。
這也就堅定了他不會得癌的信念。所以,一直不在意,甚至出現體重減輕,暴瘦,也不想做檢查。
最后,對于腸癌的高危人群來說,按照2020年最新指南,以下人群只要符合一條,就是高危人群,抓緊去做個腸鏡:
早期腸癌幾乎可100%治愈,不要等到有癥狀才去檢查;防患于未然,才是不受罪、少花錢、還長壽的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