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氣溫比較高的5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了約1℃。
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污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干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
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據一項發表在《柳葉刀-腫瘤學》的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將導致更多癌癥的發生,尤其是肺癌、皮膚癌和胃腸道癌癥。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員,對近50篇已發表的科學論文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氣候變化,包括空氣污染、紫外線輻射、環境毒物、傳染性病原體以及食物和水供應中斷等對癌癥的影響,并總結了潛在的干預措施。
空氣污染與肺癌
有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導致多達15%的肺癌死亡;因空氣污染導致的死亡,在過去三十年中增加了20%。
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室外空氣污染列為1類致癌物。空氣污染的致癌元素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直徑≤10微米的顆粒物(PM10)和PM2.5。此外,多環芳烴,也被IARC列為致癌物,如果其與PM2.5結合,將會深入肺部,帶來更大風險。
有研究顯示,在調整了年齡、性別和吸煙狀況后,PM2.5每升高10μg/m,肺癌風險將升高13%。
氣候變化還將通過增加野火和反氣旋(可導致伏旱)風險,進而增加空氣顆粒物污染和煙霧濃度。由于干旱、氣溫上升和降水變化,野火風險越來越大。而野火煙霧不僅會產生PM2.5,還含有多種具有致癌性的物質,如多環芳烴、苯和甲醛。
除肺癌外的其他癌癥,也可能受到空氣污染影響。有研究顯示,暴露于多芳香烴和氮氧化物,會對乳腺癌風險產生影響;來自中國的一項研究發現,PM2.5以及其他空氣污染物的濃度,與胃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
紫外線照射與皮膚癌
多項研究顯示,紫外線照射增加,與皮膚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以及黑色素瘤風險升高之間存在關聯。
紫外線輻照射過直接誘導基因突變和間接的免疫抑制,增加皮膚癌風險。近幾十年來,全球黑色素瘤的發生率穩步升高,76%的新發黑色素瘤病例可歸因于紫外線照射,主要發生在北美、歐洲和大洋洲。
工業及生活中使用氯氟烴和氫氯氟烴等氣溶膠,用于罐裝發膠、殺蟲劑氣霧劑,冰箱隔熱層,家用電器減震包裝材料等,會導致臭氧消耗,進而引起紫外線照射增加和皮膚癌風險升高;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氣溫升高,導致人類行為發生改變,如戶外活動時間延長和穿防曬衣服時間減少等,也會增加紫外線照射和皮膚癌風險。
不過,氣候變暖對臭氧層的影響,以及伴隨的紫外線照射增加在全球范圍內是不均勻的,如靠近赤道的地區紫外線照射時間較多,在高海拔地區也可加劇。
此外,紫外線照射引起的維生素D水平升高,有助于預防癌癥發展。皮膚暴露于紫外線照射后產生的維生素D,對肌肉骨骼健康、鈣代謝和免疫功能有一些積極的健康影響,但紫外線照射對DNA損傷,以及維生素D之間的平衡,仍然是一個存在分歧,需要研究的話題。
環境化學毒物與癌癥
環境化學毒物,很可能隨著工業化和化學生產的增加而增加。燃煤發電廠、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都與空氣和水污染有關,但氣候變化可能進一步增加對這些環境化學毒物的暴露。
一項對阿拉斯加和瑞士阿爾卑斯山冰川融水中化學污染物的模擬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濃度升高,可在當地魚類中積累,并可能在當地魚類食用程度較高的人群中增加終生癌癥風險。
野火也可能通過空氣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增加有毒化學物質的暴露。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飲用水和地下水源在2018年野火后被苯污染。此外,洪水可能增加接觸有毒化學物質的風險。
感染與癌癥
氣候變化有可能改變病原體,如幽門螺桿菌、華枝睪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及埃及血吸蟲(Schistosoma haematobium )等存在、傳播的地理范圍,從而增加胃癌、膽管癌以及膀胱癌風險。
不過,相關研究較少,尚未有明確結論,研究人員認為并不會擴大全球風險。
營養食物供應和癌癥
全谷物、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飲食,對于降低結直腸癌、乳腺癌等風險,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而氣候變化正以多種方式影響糧食生產的質量和數量,對癌癥發病率產生影響。氣溫上升、洪水、干旱、極端事件(如颶風、臺風)、地面臭氧較高、傳粉昆蟲(如蜜蜂)減少和海平面上升等,都會對糧食生產和作物產量產生負面影響。
較高濃度的環境二氧化碳也會降低主糧作物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氣候變化還會增加真菌毒素的產生,如黃曲霉毒素,增加肝癌風險。
氣候變化如風暴和洪水,可能通過造成電力短缺、破壞供應鏈、運輸和通信,并導致工作人員短缺等,破壞醫療設施,影響癌癥患者的篩查、就診等,對癌癥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產生不利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
盡管氣候變化可能增加對癌癥風險因素的暴露,但“我們可以做很多工作來緩解氣候變化,并減輕對癌癥的影響”,研究作者之一、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學研究所Naomi Beyeler主任表示。
可通過個人和社區范圍的行為和教育干預,抵消癌癥風險的潛在增加。例如,減少日曬時間和使用防曬霜等個人行為,可以調節氣候變化和皮膚癌之間的關系;增加體力活動,可降低多種癌癥風險;建立清潔空氣庇護所等社區干預措施,可以減少野火事件中空氣污染的暴露。
對國家和政府而言,通過政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公共交通使用,減少車輛尾氣排放和建立可持續農業系統,也將具有降低癌癥風險的健康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