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近9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教授湯釗猷來到第122期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主題講壇,圍繞2019年新作《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西醫院士的中西醫結合觀》,講述自己在中西醫結合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為何要創中國新醫學
過去幾百年的閉關自守,導致我國在自然科學方面落后于世界。所以,在未來的一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里,我覺得“洋為中用”會成為主流、成為常態。但中國醫學不能長期作為西方醫學的延伸,我們能否超越西方醫學,以及如何超越西方醫學,是大家必須思考的問題。
實際上,毛澤東主席在20世紀50年代就說過,“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西醫要跟中醫學習,具備兩套本領,以便中西醫結合,有統一的中國新醫學、新藥學。”他還強調,單有西醫沒有中醫不行,有中醫沒有西醫也不行。
我國科學家錢學森對中西醫結合也有很好的論述。他說,“傳統醫學是個珍寶,因為它是幾千年實踐經驗的總結,分量很重。”“中醫的特點在于從整體、從系統來看問題,將來的醫學一定是集中醫、西醫、各民族醫學于一爐的新醫。”“中醫這個寶庫,只有用現代科學技術打開后,才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而這項工作又必須建立在對中醫理論的正確理解上。”
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當前科技呈井噴式的發展,我覺得更需要運用中國思維來解決問題。高精尖技術,我們的確要學習掌握,但我們還要處理好“學習”與“質疑”的關系。如果不學習、光質疑,就如同過去幾百年的閉關自守,會導致落后;如果光學習、不質疑,就會全盤西化,停滯不前。因此,我們對于“洋為中用”,要秉持既學習又質疑的態度,如此才能實現超越和發展。
“中西醫結合”是新醫學核心
我從醫65年,感到現代醫學雖然稱不上十全十美,但的確成績卓著。如據美國統計,1953年癌癥的5年生存率是35%,2005年已經提高到68%。雖然進展明顯,但我覺得未獲全勝。今年又有文章說,有1/3抗癌藥(主要是分子靶向藥物)在上市幾年后都無法獲得總生存數據,這就說明它們治療癌癥的功效到現在都未完全得到確認。
隨著科技的發展,西方醫學逐漸聚焦到“病”的局部,而難以兼顧到“病人”的整體。中醫因為幾千年都沒有離開整體,沒有脫離實踐,所以它在宏觀方面更勝于西醫,但在微觀方面遠不如西方醫學。所以,中西醫不是互相取代的關系,而是取長補短的伙伴。那么,“西醫技術+中醫理念”能否作為新醫學的一個方向呢?
學習《黃帝內經》寫的心得體會
我是外科醫生,給很多病人開過刀,沒想到我的幾位家人都生了需要開刀的疾病,而最后都沒有開刀就治好了。1987年,我91歲的母親得了急性闌尾炎穿孔合并彌漫性腹膜炎,當時我在國外出差,我的老師來到家里給母親看病,建議馬上開刀,家人都不同意做手術。等我回到家的時候,母親腹腔里已經有很多液體在流動了,但仍堅決不肯住院。于是我只能每天給母親打點滴,本來應該打四瓶,但她只同意打一瓶,而且一瓶點滴中只用抗生素正常藥量的1/4.我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究中西醫結合,曾參與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發表“針灸治療急性闌尾炎116例”。所以,我每天兩次用針灸刺激母親的足三里穴。這樣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母親的病僅用9天就治愈了。我還曾用針灸先后治好了兒子及夫人的闌尾炎,都沒有復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取得療效必有其科學道理。《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剛剛講的病例就體現了這一點,驗證了減少侵入性治療的合理性,而且我覺得這可能是醫學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新醫學的核心就是中西醫結合,局部和整體結合,微觀與宏觀互補。
新醫學重點應是“西學中”
創中國新醫學是雙向而行的,可以“中學西”,也可以“西學中”,但重點還是“西學中”,因為西醫仍是世界醫學的主流。“西學中”的“中”有兩層含義,一是中醫核心理念,二是中華文明精髓。
我并不是說現在西醫都去學中醫來開中藥方。我現在都不敢隨便開,因為確實很難,至少要學兩三年才可以。但中華文明精髓是可以學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華三經”,即《易經》《道德經》和《黃帝內經》。我曾三讀《黃帝內經》,并從《孫子兵法》和孔子、老子思想中尋找“古為今用”的答案。
我和夫人李其松教授是西醫大學同窗,1959年,她響應號召參加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專門學習中醫。1965年,她還入選了以我國著名內科專家張孝騫教授為首的三人專家組為高層首長看病。半個多世紀以來,我看到她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好了不少西醫治不好的病。
創中國新醫學,我認為需要分兩步走。一是“洋為中用+中國思維”,二是“中西醫結合”。值得強調的是,“中西醫結合”不同于“中西醫并用”,二者不能混為一談。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就有過深刻的教訓。有位病人的腫瘤很大,于是我們就采用大劑量化療,三周后腫瘤就縮小了,可沒想到第六周腫瘤比原來更大了。后來我們想單純用化療不行,就加用清熱解毒中藥進行治療,而且不斷增加藥量,一兩不行用五兩,五兩不行用一斤,結果病人很快就出現嘔血、肝臟破裂等癥狀。總結經驗教訓,我們認識到,在化療“攻”的時候,中醫就需要“補”,而不是一起“攻”。
“中西醫結合”是指根據中西醫各自的長短,結合病人情況,從整體考慮,選用合適的中醫療法和西醫療法,以達到互補。除局部和整體互補之外,東西方醫學在微觀與宏觀、辨病與辨證、攻邪與扶正等方面均可能互補。尋找二者互補的方面,將對臨床醫學產生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當然,中西醫結合還需要適當的政策支持。1.在西醫的教學中增加中醫內容,比如《黃帝內經》的課程。2.落實西醫脫產、離職學習中醫的制度,調整“西學中”學者職稱晉升的政策。3.落實研究機構點面結合的問題。我注意到很多所謂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機構中,研究人員很多,但都沒有學過中醫。4.增加中西醫結合研究基金。5.重視中西醫兩方“和”文化的熏陶,中西醫要互相尊敬,取長補短,并注意輿論導向。
醫學的發展不僅關系著個人的生老病死,更關系著民族的興衰存亡。我們要通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梳理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思維的中國新醫學,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