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的并發癥有很多種,癌性發熱是其中比較常見的癥狀之一。癌性發熱的熱程有長有短,特別是熱程長的患者,除了忍受軀體上的痛苦,對心理上的影響也很大,患者會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發熱,對于普通人而言,只是預示著一場感冒的即將到來。但是對于癌癥患者來說,任何一個細微的、不起眼的變動都會引起自己以及家屬的驚慌失措,唯恐是病情發展得更加嚴重。那么發熱對于癌癥患者而言意味著什么?與普通發熱有什么區別呢?
與普通的發熱相比,癌性發熱會相對比較嚴重一些,一方面是患者體內的惡性腫瘤生長,對身體周圍的正常細胞產生了影響,讓患者出現了直接跟癌癥有關的發熱,另一方面就是在治療的時候,或者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有壞死的腫瘤細胞,身體吸收腫瘤的壞死因子,也會導致患者出現發熱的情況。
癌性發熱不同于普通發熱,是由于腫瘤代謝群產生的物質,機體對此應激做出反應!所以多是腫瘤增大、擴散的一種跡象。癌性發熱的患者熱程或長或短,有的患者可達數月之久,呈間歇性。癌性發熱以低熱為主,少見高熱,體溫常在37℃-38℃。或患者僅自覺身體發熱,而體溫并不升高。少數患者以持續性高熱或不規則間歇發熱呈首發癥狀,發熱通常比較規律,常表現為午后發熱,大多數患者不需要用藥,在夜晚體溫能逐漸恢復正常。癌性發熱運用抗感染治療無效,對解熱鎮痛藥反應較好。癌性發熱患者由于體溫高,患者常有全身不適,乏力感,有些患者伴有自汗盜汗、精神不振、食欲差等癥狀。
癌癥病人一旦出現發熱要格外關注,綜合判斷發熱原因,除了常規退熱外,要對因治療,如果晚期病人反復低熱,一般考慮病情進展引起腫瘤性發熱。比如惡性淋巴瘤如果出現發熱、盜汗、體重下降等癥狀,提示預后較差。
癌性發熱是中晚期癌癥患者臨床上較常見的癥狀之一,一般是指癌癥患者出現的直接與惡性腫瘤有關的非感染性發熱和患者在腫瘤發展過程中因治療而引起的發熱。目前西醫治療主要以對癥處理為主,采用解熱鎮痛藥和皮質類固醇激素等,但用藥后會引起一定的消化道副反應,嚴重者會引起消化道出血,而大部分癌癥患者食欲欠佳,往往不能忍受藥物的副作用。而中醫藥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癌性發熱類似于中醫學的“內傷發熱”,治療上根據氣、血、陰、陽的虧損或者痰、瘀、火毒邪盛而辨證施治,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癌性發熱屬于內傷發熱范疇,內傷發熱病因繁多,但對于癌癥患者來說主要是癌瘤消耗,導致氣血陰陽虛虧,臟腑功能失調,加之痰、瘀、毒交結為病,并且臨床各證型往往兼見為患,在不同時期可表現為實證、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治療癌性發熱時,除了把握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基本大法,還應選用一些抗癌中藥進行辨證施治。此外,臨床辨證施治的時候還應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如果是化療后的患者,多為化療藥的副反應或腫瘤壞死吸收等產生的內源性致熱源導致,中醫辨證多為氣血虧虛,虛陽外浮,治療上當偏重甘溫益氣,養血退熱,兼以調補中焦;如果是放射治療后的患者,多為射線導致的放射性炎癥,屬于中醫的火熱傷陰范疇,治療上當偏重滋陰退熱,清熱解毒;如果是晚期腫瘤有明顯實質性腫塊壓迫以及骨轉移,并多伴惡液質狀態,多為中醫毒瘀互結型發熱,治療當偏重解毒化瘀,輔以益氣養血。總之,對于癌性發熱,一定要見病知源,抓住疾病本質,靈活處理,方可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