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也是一種讓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不僅僅是由于癌癥的致死率高,還有癌癥所引發的疼痛也是十分折磨人的。有不少患者身上出現疼痛,但不知道是不是屬于癌痛,那么,癌痛是怎么樣一種感覺呢?
從早期癌痛看,此時的疼痛多不是十分劇烈,采取常規的止疼藥物如布洛芬即可緩解疼痛,患者也較為容易忽視這類癌痛信號。
癌癥進入中期后,人體會因癌細胞的侵襲發生實質上的組織損傷而導致疼痛(傷害感受性疼痛)以及神經系統受損所導致的異常痛覺傳遞(神經病理性疼痛)。這兩種疼痛在癌癥中期患者身上最為常見,例如癌細胞直接浸潤或壓迫神經根、神經干、神經叢或神經,會導致出現刺痛、麻木痛、燒灼痛等。另外,癌細胞侵犯患者腦組織和脊髓會造成放射痛、偏頭痛等,還會伴隨有腦功能損傷,如:偏癱、失語、視覺味覺嗅覺喪失等。
癌癥進入晚期,腫瘤可擴散至骨骼導致骨質破壞,大量破骨細胞增殖會損傷并刺激骨膜和骨骼周圍組織,從而出現痛感。這類疼痛的特點是持續性加重,后期骨質破壞嚴重時,還會出現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以腰椎最常出現。癌癥患者晚期會出現局部肌肉功能異常、代謝物質堆積、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等病理性改變,這些不良因素可引起的肌肉痙攣,輕癥時服藥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嚴重時類似于腿抽筋或腸痙攣,疼痛多為持續性劇痛,普通止疼藥物多效果不佳。
癌性疼痛屬慢性疼痛的范疇,是不同于炎性痛和神經病理性痛的一種特有的疼痛形式。隨著癌癥診療技術的進步,癌癥病人生存時間的延長,癌痛成為影響有效抗癌計劃進行、影響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緩解癌痛十分必要。癌癥患者的疼痛原因比較復雜,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腫瘤直接侵犯周圍器官及組織致痛、腫瘤分泌因子致痛、伴隨炎癥因素致痛、治療后誘導的外周神經病變疼痛以及心理因素致痛。
中醫學對癌痛的病機認識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即實證的“不通則痛”和虛證的“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由于氣滯、血瘀、痰濕、熱毒等引起脈絡閉阻,瘀塞不通,而發生疼痛,如《證治要訣》云:“脾積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痛”;“不榮則痛”則是因為腫瘤日久,邪傷正氣,氣血虛弱,無法榮養臟腑經絡而發生疼痛,經云:“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由于腫瘤不同發展階段的病機有異,虛實亦有偏重之別,臨床常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錯雜。一般而言,早、中期腫瘤以實痛為主,晚期以虛痛為主,或虛實并見。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是中醫藥治療癌性疼痛的有效模式。針對氣滯、血瘀、痰濕、熱毒、虛損、虛實夾雜等不同病因給予相應的治療,如氣滯者可用行氣止痛的方法,常用柴胡、川楝子、青皮、香附、木香、佛手、烏藥、厚樸、八月札、枳殼等;熱毒者可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常用半枝蓮、黃芩、連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敗醬草、山豆根、蚤休、苦參等;陽虛者可用溫陽散寒止痛的方法,常用附子、肉桂、細辛、干姜、丁香、川椒、吳茱萸、淫羊藿、補骨脂、杜仲等;虛實夾雜證者臨證酌情加減化裁,實多虛少者,驅邪為主,佐以補虛,虛多實少者,以補虛為主,酌加抗癌之品并根據癌痛的部位分別選用不同的藥物。
癌痛在初期多為慢性、隱匿的鈍痛,隨著病情的進展,慢性鈍痛逐漸轉變為銳痛、刀割樣痛,可沿神經支配區放散,通常是慢性疼痛。多數慢性癌痛表現為至少有兩種原因導致的疼痛,即同一個癌痛患者所表現出的疼痛可以是多性質、多部位和多原因的。癌癥患者在出現癌痛的同時,可以伴有焦慮、厭食、失眠和神經衰弱等精神心理方面的癥狀。癌痛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對患者的日常活動、飲食、睡眠也會造成影響。長期吃不好、睡不著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腫瘤細胞一般在人體抵抗力較差時發展最迅速,以致不利于癌癥治療。因此,當患者感到癌痛時,應及時告訴身邊的人以獲得支持和幫助,接受規范癌痛治療以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