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由于缺乏對它的了解,臨床上 早期被發現的不到15%,超過80%的確診患者都是中晚期,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損失。
雖然大腸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然而也并非沒有任何征兆,我們往往可以根據大便的變化來捕捉它的蛛絲馬跡。
先來看一個病例
50歲的陳先生,近半年多來大便越來越不正常,腹瀉伴隨輕微腹痛,一天要跑好幾次廁所,有時候大便中還帶有暗紅色的血,還比較黏,不容易沖走。
起初以為是痔瘡,并沒有太在意,但腹瀉和便血癥狀不斷加重,一直未見好轉,人也日漸消瘦。
最后在家人的勸說下來到我們內鏡中心做了腸鏡,結果讓陳先生和家人如五雷轟頂:
不起眼的大便異常竟是晚期結腸癌導致的!
什么是結直腸癌?
大腸全長約1.5米,分盲腸、結腸與直腸三部分,其中結腸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腸道示意圖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是指大腸黏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在全球屬于第三大惡性腫瘤,在我國一些大城市,如滬、廣、深、京已經是第二位,有超越肺癌成為新癌王的趨勢;全國發病率位次從過去的第 6、7 位上升到現在的第 3、4 位。
以上海為例,大腸癌的發病率在迅速上升。近 30年來,結腸癌以4.5%的速度上升,而直腸癌則以1.2%~1.5%的速度上升。所以就上海的數據而言,從2003 年起,大腸癌是位居第二位的惡性腫瘤。
與其它腫瘤相比,大腸癌預后較好,是很容易早期發現和治愈的腫瘤,早期患者治療后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而且大多不用開刀,內鏡下即可切除。
因為約90%的腸癌是由腸息肉演化而來,它最初就是一枚很不起眼的腺瘤性腸息肉,經過5-15年的時間演化而來。如能在癌變前發現并切除,就能有效避免悲劇的發生。
上圖:結腸正常粘膜30年左右演變為癌前病變,5-10年演變為癌,后浸潤、轉移
所以了解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報警癥狀及篩查方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防治結直腸癌起著重要作用。
大腸癌的大便有什么表現?
大數據顯示,85%的受調查者上完馬桶后,都會不自覺的回頭看一眼自己的排泄物——大便。其實,這是一個好習慣。大便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腸內環境,借此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陳先生的案例告訴我們,沖廁所前瞧一眼的話,或許就能早點發現。
消化道腫瘤早期較少有不適癥狀(所以腫瘤早期難以自我發現),但結直腸癌是長在結直腸粘膜上的,在相對較早期就可能通過糞便發現一些問題。
大腸癌早期癥狀不典型,很少出現明顯腹痛、腹脹,反而觀察大便更易于發現:
上圖:大腸癌的分期(0-Ⅳ期)示意
當病變于黏膜,患者可無任何癥狀,或僅僅出現大便習慣、性質的改變;比如原來便秘,忽然腹瀉,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原來一天1次,現在一天多次等;
正常排出的便量為每天200g左右,如果您之前排便正常,突然便量減少,可能是身體在發出健康警示:一種情況是便秘,這大多是出口梗阻型便秘或慢傳輸型便秘造成的;
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會刺激腸道增加分泌粘液,即可出現大便次數增加,大便粘稠、不易沖走等癥狀;
也因為腫瘤占據了腸腔的部分空間,使正常大便難以通過,亦可出現便秘,大便硬結,量少,大便呈條索狀,變細,甚至因為摩擦腫瘤表面出血,表現為大便中混雜有鮮紅色或暗紅色粘液。
腫瘤一旦破裂,還會出現拉鮮紅色血,高位結腸病變會有紅褐色血便。
總結一下:
結腸癌的早期癥狀多不為病人注意,就醫時也常以“痢疾”、“痔瘡”、“腸炎”等病處理,一旦出現中毒癥狀或梗阻癥狀以及觸及腹塊時已非早期。
因此,如果病人出現無特殊誘因的大便習慣改變,持續性腹瀉或便秘;
出現便頻、糞便伴膿血、粘液、血便;
或出現持續性腹痛、脹氣、腹部不適,經一般治療無效者,均應作進一步檢查。
什么人最可能患大腸癌?
大腸癌既有環境因素,又有遺傳因素的作用。
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年齡>40歲;
長期煙酒史;
腸息肉史;
慢性腹瀉、便秘、便血史;
血吸蟲病、闌尾切除史、慢性闌尾炎;
精神刺激史;
家族腸道惡性腫瘤腫瘤史;
長期炎癥性腸病史;
嗜好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久坐又缺乏運動者。
上述占到一條者,就屬高危人群,建議40歲前進行篩查。
該做哪些檢查?
研究結果表明,從普通人群中檢出大腸癌高危人群或癌前病變,對癌前病變腺瘤和息肉進行摘除(即對高危人群進行干預),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發生,大幅度降低全人群大腸癌死亡率與發病率。所以定期檢查顯得尤為重要。
常用的檢查方式包括:
1、大便潛血檢查:
大便潛血檢查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有出血性病變。
潛血檢查需連續3天留取早晨大便行潛血試驗,標本取黃豆大小大便即可,檢查前及期間不可進食動物血等以免造成假陽性。
這種方法最常用,簡單易行。
2、腸鏡檢查:
大便潛血陽性者需行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點,必要時腸鏡中取微量組織病理確診。
腸鏡的優勢在于可觀察全結腸,并可做活檢和息肉治療,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
腸癌多由腸腺瘤或息肉惡變而來,息肉惡變需5~15年過程,特別是腺瘤性息肉,篩查過程中發現并摘除就能有效預防癌變。
上圖:息肉鏡下切除示意
所以,我們建議,40歲的人群每隔3-5年做全面胃腸鏡檢查;40歲以上合并有早期癥狀的人群則需要每年做胃腸鏡檢查。
3、肛門指檢
肛門指檢就是醫生用一個手指頭伸進患者的肛門,以檢查疾病的一種簡便易行卻非常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準確的直腸指檢,大致可以確定距肛緣7~10cm的肛門、直腸有無病變和病變的性質,80%的直腸癌都能被發現;但是對于高位結腸病變,則沒有意義,還需要腸鏡檢查。
如何預防大腸癌?
1、多吃富含纖維素食品:
高纖維素不但有助于促進腸內致癌物質排泄,還可稀釋腸腔內致癌物質的濃度。少吃油煎、烘烤、熏制、腌制食品。
盡量減少經過煎、烤處理的紅肉(豬、羊、牛等)攝入量。
2、積極治療大腸炎癥性疾?。?/strong>
腸道細菌,特別是厭氧菌大,對腸癌的發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潰瘍性結腸炎也是一種比較肯定的癌前病變,一般發病10年后,每10年增加10%~20%的癌變率。
3、早期切除大腸息肉樣病變:
大腸息肉樣病變包括結直腸腺瘤等,是與大腸癌關系最密切的一種良性病變。大約80-95%的結直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的。
4、減少吸煙與酒精攝入:
吸煙與大量酒精攝入已經被證實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也是刺激大腸癌基因產生的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控制好煙酒的攝入量就能降低癌變的可能性。
5、遺傳因素:
消化道腫瘤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直系親屬有消化道腫瘤的要提前到40歲甚至35歲做腸鏡檢查。
6、適當運動,減肥
缺乏運動、久坐、肥胖、熬夜被認為是腸癌的高危因素;年輕人尤其要注意,腸癌的年輕化大多與不良生活習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