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與健康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看似很明確,胖不利于健康,但怎樣的胖才是胖?又是怎么的不好?瘦就一定健康嗎?
這一波具體問下來,這個問題才有意義。我們不能流于表面的空談,今天,我們就用具體的數據來看看,體重與健康有什么關系。
首先,體質指數(BIM)正常,不代表身體就健康
體質指數(BIM)是國際上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重要指標,以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一個數值。
在我國的分類標準中,BIM<18.5為體重過輕者,18.5≤BIM<24.0為體重正常,24.0≤BIM<28.0為超重,BIM≥28.0為肥胖。
但單純從體質指數上來衡量個人身體是否健康,是不太準確的。因為,體質指數(BIM)并沒有將脂肪和肌肉的質量區別開,同時沒有考慮到年齡。
相比脂肪,肌肉更重。很多渾身肌肉的運動員,所得出的體重指數都是很高的,甚至可超過了肥胖的標準值,但他們體內的脂肪含量卻很低。
而體質指數(BIM)正常,也不一定就代表身體健康。像很多的老年人,體重指數(BIM)可能在正常范圍內,但這是因為大多數的老年人都存在肌肉萎縮和骨質疏松,使得體質指數(BIM)下降。
另外,一般人群在體質指數(BIM)正常范圍時,長期不運動者相比有運動的超重者,其身體健康狀態反而下降。這是因為,運動在體重跟健康關系中可以起到調節作用。
國內外大量的研究已表明體力活動不足會造成嚴重疾病負擔,一般人群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也會隨著與運動水平的降低而降低。
因此,我們不單純就體質指數來判斷身體健康與否,而是要結合年齡、身體脂肪含量、運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這里所說的體重過重者,應是指體內脂肪含量過高者,而非單純的體質指數高者。
那體重與健康有什么關系呢?
一、超重、肥胖者,心腦血管發病風險更高
1、高血壓患病風險增加。有研究發現,隨著體質指數(BIM)的增加,血壓也會逐漸升高。
相比體質指數正常者,超重的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壓的比值比分別為3.69和2.76;肥胖的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壓的比值比則分別為3.17和2.61.
2、冠心病發生風險增加。研究發現,體質指數(BIM)每增加一個單位,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增加3%~5%。相比體質指數正常者,超重和肥胖者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分別增加了13%和39%。
3、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風險大幅上升。相比正常體重者,男性超重、一級肥胖、二級肥胖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分別增加了32%、70%和131%;女性則分別增加了54%、55%和64%。
4、腦卒中發生的風險增加。研究發現,體質指數(BIM)每增加5kg/m2.腦卒中發生風險增加4%。有數據顯示,與正常體重(20 kg/m2≤BMI<25 kg/m2)者相比,肥胖(BMI ≥ 30 kg/m2 )者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增加了14%。
5、房顫發生風險增加。研究發現,BMI每增加1個單位,房顫發生風險增加4.7%~13.0%。超重和肥胖者房顫的發生風險分別增加22%和65%;肥胖者房顫的發生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1.52倍。
6、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相比體重正常者,超重、肥胖者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增加了2倍和3倍。而與體重穩定者,體重增加者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90%~170%。
有數據表明,81%的新增糖尿病患者來源于肥胖人群。另外,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死亡率會增加20%~40%和2~3倍。
二、體重過輕者,總體死亡率增加
有研究發現,體重過低可能是增加非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險因素。另有少數研究還發現,體重過低與出血性腦卒中發病有關。
患癡呆風險升高。有研究表明,與體重正常(20 kg/m2≤BMI≤24.9 kg/m2)的成年相比,體重過低人群(BMI<20 kg/m2)患癡呆的風險升高了34%。
總死亡率風險增加。有研究表明,BIM與總死亡率的關系呈L型,體重過低是總死亡率增加的危險因素。相比超重或肥胖患者,體重過輕者疾病或手術預后效果較差。
曾有研究對80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觀察,結果發現,體質指數(BIM)最低的患者總體死亡率、心血管和非心血管主要事件發生率最高。
總的來說,體重過重過輕都不利于身體健康。其中,超重或肥胖者,容易導致心腦血管風險增加;而體重過輕者,則總體死亡率會增加。
對于胖子們,好消息是,相比于體重過輕者,超重或肥胖人群各種疾病(術后)的效果更好。因為超重或肥胖而導致的疾病,大部分都可以在體重恢復正常后消失。
所以說,不是越瘦越好,也不是說胖了就一無是處。拒絕過胖,同時也要拒絕過瘦。
參考資料:
[1]. 基層心血管病綜合管理實踐指南2020[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0.12(08):1-73.
[2]李桐. 體質指數對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影響[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8.